近日,笔者通过解读2004年生物学科《考试大纲》,归纳出以下特点和新变化:
一、命题范围——依纲务本,略作微调
新课程版生物学科的命题范围依据的是2002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含《必修》和《选修》),除在一些文字叙述方面进行了微调外,主要在内容方面增加了:1.酶需要适宜的条件,也就是酶活性与温度、pH的关系;2.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3.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4.人体的营养与健康,包括营养物质的功能、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合理营养。
每年的新旧课程卷的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不变,难易程度也相差不多,只是考试面有所不同。如新课程卷考的选修本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多数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内容。新课程的选修本上的知识起点较高,建议同学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弄明白,不需要再拓宽拓深。针对新课程卷重点复习的还应是必修本上的内容。
高考命题要求是 “遵循大纲”,因此,考生和教师大可不必担心出现超纲题目。高考考的就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通过对教材中知识的学习积累形成的,即使是“不拘泥于大纲”,毕竟是极少数知识素材,即知识在书外,原理在书内。
二、试卷结构
理综试卷结构与2003年试卷相比,2004年三种试卷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型分数比例变为约40%:60%,减少客观题分值,增加主观题分值,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试题的学科内容排列顺序为第Ⅰ卷生物、化学、物理,第Ⅱ卷物理、化学、生物,头尾都是生物题,很有可能压轴题首次是生物学科题;试卷总题量有所减少(选择题由22题减少到20题),主要是考虑了2003年高考后社会的反映。
三、难度系数控制在0.55左右
0.55左右这个难度系数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教学,也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正是命题专家最想达到的目标。
四、评分标准改为评分参考
新高考坚持注重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也由于教材的多样化,一些试题的答案不可能出自单一的教材。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原来的评分标准改为评分参考,即考试中心只提供一个评分参考,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评分标准或评分细则。近三年来高考生物学科实验题的设计,通过条件、过程的开放性,达到了对结论的有限开放。例如2003年江苏卷第42题、2003年春季高考理综第21题等。
五、试题选材
体现新大纲精神,渗透新课标理念,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基础的、核心的主干知识,命题范围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这一基本原则。需要说明的是:生物学实验试题的选材,同学们体会到相对于其他方面的题材来说,具有更大的抽样性和随机性,且往往是课本外的“生材”,似乎与《教学大纲》/课本上的实验“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生物学实验能力测试突出了对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等多方面的考查。题材再“新”再“奇”,只是一个知识的载体,落脚点在课本内的方法、原理和思想上,也就是说,生物学实验试题既能考查同学们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潜质,又能考查其在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因此,生物学实验试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生物学高考的主导方向。这就要求命题专家在进行实验试题的命制时更多应该考虑到它的真实性与可操作性,特别是实验可操作程度与可再现的程度,所选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的可靠性,数据的合理性,力求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
仔细分析近两年生物学高考(理综/单科)新课程卷,归纳出试题尤其是实验题选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来源:
(1)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管是理综生物学科试题,还是江苏、上海、广东单科试题,不少实验题材源于初中和高中教材,但不是教材内容的直接呈现,或是做了巧妙的处理,或是变换了设问的角度,或是改变了实验的条件、实验材料和实验进程,或是把原因与结果进行了互换后,让同学们感觉到似曾相识,但又有深刻的变化,如2003年江苏卷第33题源于教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并展开设问,2002年广东卷第34题源于教材中“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这一实验的拓宽设问,即使是颇有争议(笔者认为不应有争议)的2003年全国理综试题新课程卷第27题(旧课程卷第26题),也源于初中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又在高中内容基础上作了拓展、提高。这类试题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源于科学研究和研究性学习。这类实验题材源于教材之外,或是新的科技进展,或是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例如2001年上海市第一次出现研究性学习试题后每年设计有一道研究性学习试题且分数逐年增加。
六、命题热点
一是现代生物技术,像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二是宏观生物学、生态学域的实际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入侵、环境污染等问题。三是人体自身的健康,如艾滋病、癌症及免疫学(选修课本上的知识),高考可能会综合考查,如防病意识等。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非典”(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等的防治。
七、根据今年考试说明的新变化,谈谈高考冲刺要诀
1.解读《考试大纲》 ,明确思维能力是核心。
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纲纲结合(《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纲本结合(《考试大纲》与教材);纲题结合(《考试大纲》与近年高考题)。
2.回归生物学教材,系统整理知识。
(1)运用生物学科观点统领知识整理
生命的物质性和特殊性观点。例如,原生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证明生命来自非生命。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观点。例如,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物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观点。例如,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例如,分子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DNA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系统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呼吸、循环、消化、排泄、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例如,生物体的整体大于其组成的各部分之和,离开了整体,局部无法完成正常的生物学功能。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即生态学观点。例如,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着环境,而环境也时刻影响、制约着生物体的发展。生物发展进化的观点。例如,生命的起源:由无生命到原始生命;生物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2)运用新课程理念创新复习策略
①立足双基,突出能力,将知识结构能力化,进而形成能力结构体系
②将知识信息网络化的十种方法
图文结合法(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热点归纳法(如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树形拓展法(如生态系统类型和结构);流程图和循环图法(如物质代谢全过程);层层展开法(如无土栽培技术);列表比较法(如遗传的基本定律);关键词辐射法(如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跨章节互连法(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代谢、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和氮循环);检索表法(如生物界分门别类与生物的多样性);曲线图法(如细胞增殖中的染色体/DNA变化);概念系统法(如基因的概念系统)。
3.知识是能力考查的载体,能力是考查的主导/核心。
(1)记忆能力是基础
(2)思维能力是核心
(3)实验设计能力是热点
(4)表达能力是工具
(5)实验设计重方法
提出科学的问题,构想合理的假说。
(6)设计探究性实验是重点/难点
严密控制调节变量 ,设置对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客观记录反应变量。抵消无关变量,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发现得出结论。
(7)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材料是考查载体,理论是考查的落脚点
①生产生活实际 关注生产实践,增加生活积累(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航天育种、转基因育种等)。②身体健康,疾病防治 关注健康与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如传染病防治、癌症防治、营养/运动与健康等)。③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关注社会生活敏感热点、焦点(如非典型性肺炎<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艾滋病等防治)。④科技前沿、科学进展 关注科技前沿,知晓最新进展(年度《科学》国际/国内十大科学进展、年度“诺贝尔奖”等)。
(8)新的价值取向
提倡科学精神,反对歪理邪说;加强人文素养,把握价值取向;崇尚科教兴国思想;崇尚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崇尚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思想。
4.加强高中与初中知识的衔接,把初/高中生物学直接关联的知识内容一体化。
5.跨学科/学科内综合的切入点。
着力学科内综合主干/核心知识;注意跨学科综合;找准跨学科综合的切入点;用好解决问题的各科知识点。从科学的角度看,越是微观领域越容易出现跨学科综合的切入点;从材料的角度看,在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容易出现跨学科综合的知识点。
6.精选习题/模拟题,优化解题思路,答案准确规范,注重创新。